文|刘承伟
北山正街西往旧货仓的路口,有一间迷你杂货铺,门侧窗沿下的台阶上,临街簇拥着一盆盆生机盎然的绿植。每一盆、每一株都好似伸出嫩绿的小手,与来往行人热情地打着招呼。铁兰、菩提、心愿蕨、六月雪、流泉枫、美人桩等,这些姓名奇特、形态各异的花草,呼吸着阳光生长出诗意,让人心生喜爱。
墙头垣顶,屋前檐下,街角巷尾,庭院深处……无论行走到哪里,入眼便有各色花卉和青枝绿叶,在视野中精神抖擞地盛开,或者探出头来迎风摇曳。踩着斑驳的青石板缓步向前,抚摸那些泛起风语光印的老砖墙,岁月流年便在指尖轻轻划过。在北山,这些随时可以慢下脚步的回眸和凝望,无处不在。
源分东汉,秀毓北山。掩映在宗祠古宅高大门楣之下的文化气韵,是北山厚重的人文底色。在历史文化的经年沉淀中,在国潮之风日渐兴起的当下,这里已然成为珠海人和八方来客的精神旅泊之地。
“一门深心托毫素,万卷怀抱观古今。”这是北山大院保遐杨公祠内悬挂于书斋里的一副楹联,读书人的寄托与怀抱跃然纸上。“浠河堂”三个苍劲有力的行书匾额,便是书斋主人的堂号。这里是文人雅士的拢墨之所,一个颇为庞大的习书群体常常兴会于此,挥毫染翰,交流互鉴。他们不分年龄,不论长幼,全沉迷在读碑写帖的乐趣中。家长们会把年幼的孩子送来习字,放学之后或者周末、节假日,许多青少年在此凝神静气地端坐,一丝不苟地临帖。时有北京、河南、湖北等地的书法名家来此讲学,浠河堂总会挤得满满当当好不热闹。一些国际友人也会寻迹于此,在满室书香的润染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诸如国学经典、诗词、吟诵、心学、绘画、瓷器、插花、陶艺甚至古琴、哲学、太极等各种门类的文化活动,常常在此举办。这是北山大院的一隅,也是北山文化的一瞥。
有古宅和街巷,有文化和书香,北山的魅力,还有那南来北往的风味佳肴和世界各地的美食。西式餐饮、日式料理、韩国烤肉和东南亚味道,都在北山的色香味中握手相逢,它们熟络到不分彼此;香港的铁板扒、澳门的牛杂、台式的古早牛肉面,这些美味在北山也是牛气冲天;潮汕生腌、化州牛腩粉、顺德排档以及新疆大盘鸡、川式火锅、海南鸡饭、沙茶面等省内省外的餐饮在北山混得风生水起。在不经意间的闲逛中,我们也许就能遇见来自故乡的味道。无怪乎,港澳的朋友来到珠海,北山也成了他们的打卡胜地,来得久逛得多了,有些人甚至比珠海人还要熟悉北山。记得去年末的一个寻常日子,港澳珠三地的文友相约来珠海,同赴北山餐聚。晚饭时分,他们从青茂口岸匆匆赶来。或许是太过熟悉北山的街街角角,来自澳门的颖虹老师竟然反客为主抢着做东,提前数日预订了她曾光顾过的一家大排档。席间,聊着文学聊着人生再聊着珠港澳的同城时代,大家有说不完的话。湾区的冬日,温暖与诗意交织,一行人餐后闲步北山街头依然兴致不减,在欢声笑语中玩起了街拍。
杨氏大宗祠踞于北山核心,建于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屋顶,有殿、堂、厅、院、厢、廊、乐台,两边还有书房、陈列馆。其园林式设计、中轴对称布局、石础木框架结构和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灰雕装饰,别具匠心,气势恢宏。院内树龄约有200年之久的玉堂春年年在春天到来时盛开;院后树龄已达三四百年的木棉树朴茂苍秀,劲挺高峻,这是北山红色村庄的英雄树,忠贞可鉴,瞩望云霄。
聚族恒于斯,言慈言孝言友言恭,名教终无非落地;
亢宗诚在我,为士为农为工为贾,职业上各有专门。
慈孝友恭,落地而生根;工商并举,专精而致远。杨氏大宗祠绍经堂前数十言长联祖训,对今日北山早有期许。“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革命英烈杨匏安在黑夜中点亮的灯盏,照亮了前路照见了故乡的今天和明天。想必,现如今的北山,或如期,已如愿。
(作者系广东珠海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