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上,王明上位详细经过】王明很厉害,大学毕业2年,刚过实习期,就成为组织最高领导人,实在让人叹为观止,那么问题来了,王明是到底怎么做到这一点的?看完了,一定会有很大收获。
如果认为王明有什么特殊的家庭背景,那肯定要失望了,王明是正儿八经的贫农出身,家里穷得叮当响,一穷二白就是他得背景,拿到这个版本,一般人就躺平了,但作为强人,困难从来不是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王明第一次展露狠人本色,是关于上学的事,孙中山逝世后,为了纪念这位伟人,共产国际在苏联创立了中山大学,旨在培养国共两党的革命人才,在这所学校的第一届学生中,非富即贵,比如冯玉祥的女儿,蒋介石的儿子,王明作为一个寒门子弟,他是如何争取到这个机会的呢?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那个时候国共合作嘛,组织准备在优秀青年中,挑选一批特别优秀的前往中山大学学习,机会难得,名额有限,每个省仅有十个名额被选送去莫斯科中山大学,竞争异常激烈,很不幸,王明没有入选,组织已经决定了的事情,一般人哪里敢唧唧歪歪,该认也就认了,最多下次争取。
王明显然不是一般人,既然湖北没有名额了,那其他地方呢?他四处奔波,从湖北到江西,再到上海,看这些地方有没有剩余名额,所有的回答都是NO,当路看似被全部堵死时,王明依然没有放弃,此刻,强人本色暴露无遗,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浮现,并且立即付诸实施。
王明回到湖北省党部,一哭二闹三上吊,领导说滚犊子,决定了的事情怎么能轻易更改呢?王明立马跳起八丈高,说要是不让我去,那我就向北洋政府告密,大家一起完蛋,面对这个奇男子,组织毫无办法,湖北省党部不得不出面,将他的名字加进了留学清单。
在中山大学的求学生涯中,王明展现了他超乎常人的学习能力和对马列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后来有身居高位的小伙伴回忆,王明几乎是书不离手,对于吃饭极不讲究,常常是一边看书一边吃,至于吃的是什么,他完全不知道。
王明表现如此突出,很快获得副校长米夫的赞赏,他仅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从一个俄文小白,变成能够与正宗俄国人米夫进行360无死角的交流,实在太猛了,王明的语言天赋和学习态度,使他在众多留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米夫眼中的佼佼者。
王明除了学习刻苦,对人性的理解和把握,更是出类拔萃,据当时与他共同留学的同学回忆,王明在课堂上的表现不算积极,但只要是米夫代课的马列主义课程,王明总是表现得格外活跃,更加让米夫另眼相看。
当时,莫斯科中山大学内部存在着斯大林派和托洛斯基派的激烈斗争,王明凭借其敏锐的政治嗅觉,站在了斯大林派的一边,在同龄人还不知道政治斗争为何物时,王明已经无师自通,牛刀小试,在米夫从副校长升至校长之位时,王明为他摇旗呐喊,并提供了很多高质量建议,这些建议不仅深得米夫的信任,更让王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声名鹊起,一跃成为学生领袖。
对于政治对手,王明显得极其冷酷,当时学校里有个江浙同学会,相当于是一个同乡会,本来就是老乡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在王明和米夫看来,却是潜在威胁,他们将其打为反D集团,实在太荒唐了,当时瞿秋白在共产国际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把这件事压了下去,才没有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通过这些经历,王明虽然年纪轻轻,但在政治斗争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历让他无比自信,带着这些自信,他回到国内,准备一展身手。
这里就要涉及老工人向忠发了,他当时是斯大林钦定,组织的最高领导人。
在党内的历史评价中,向忠发常被简化为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领导人。然而,这种评价忽视了他从工人阶层起步,对工人内心深刻的理解,以及在工人阶级中的强大号召力。向忠发在党内的角色远非一个简单的“盖章机器”,他在某些他不理解的大政方针上确实需要助手的辅助,但这并不减少他的领导作用。实际上,周恩来作为他的助手,在日常事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大政方针上与向忠发保持紧密的协商。
当王明从国外留学回国后,米夫向向忠发写信推荐王明,要求重用王明,但周恩来组织原则很强,他一再坚持,党保持了对待普通大学生的一贯态度,将王明安排到上海的一个区做宣传干事。尽管王明后来被调到中央,继续从事宣传工作,但他的职位和影响力都受到了严格的控制。
在这个时期,党内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周恩来被派往共产国际开会,这使得向忠发缺少了日常事务的重要助手,在这段时间里,李立三作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和宣传部长,开始主持中央的日常事务,李立三提出的“立三路线”,也不复杂,他觉得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号召红军首先在一省或数省取得胜利,然后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在中国重现十月革命的辉煌。
王明非常精明,他早就看出立三路线不靠谱,但开始时,他坚决支持立三路线,但很快就转变了态度,为啥呢?因为他和米夫的关系,他比任何人都要早知道,共产国际对立三路线的态度,当共产国际决定派周恩来和瞿秋白回国处理立三路线的问题时,王明早就收到消息,提前向向忠发写信批判立三路线。
在向忠发组织的会议上,李立三觉得王明脑壳是不是有问题,几斤几两不清楚啊,就敢跳出来反对我,结果,向忠发和李立三宣布,对王明进行留党察看六个月的处分,然而,王明根本就不慌,他知道好戏马上就要上演。
很快,周恩来和瞿秋白回国,根据共产国际指示,立刻开始了对李立三左倾错误路线的批判工作,在他们主持召开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对李立三的批判非常温和,体现了周恩来温和的个性和他对党内团结教育的重视,然而,共产国际对这种温和的批判方式表示不满,认为这是调和主义,不足以解决李立三的路线错误,这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
为了加强对李立三的批判,共产国际派遣米夫来中国指导工作,米夫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对李立三的批判方式,也对党内的权力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他首先撤销了对王明的处罚,认为王明在反对立三路线中有功,这为王明进入政治局提供了理由,同时,米夫批判了瞿秋白和李维汉的温和态度,并将他们踢出了政治局。
周恩来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政治智慧和忍耐力。尽管他个人可能不同意米夫的做法,但他明白,直接反对共产国际的代表意味着可能被排除在党的核心之外,失去为党纠正错误路线的机会,因此,周恩来选择了忍辱负重,表面上表示同意米夫的观点,这种策略使他得以留在政治局内,继续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
在这场党内的权力重组中,王明的地位显著提升,米夫委任王明为江南省委书记,使他从一个下级宣传干事一跃成为党内核心的重要人物。
在六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后,米夫紧急召开了六届四中全会,目的明确——推动王明上台,为了确保这一过程的合法性,需要中央委员会及候补委员会2/3以上的支持,米夫搞了个突然袭击,在很多人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之前,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会议,参会人员大多数都是王明在莫斯科共产国际和中山大学时期形成的小团体,确保了王明的顺利上台。
王明的上台不仅是米夫的策略,也是向忠发妥协的结果,向忠发清楚地看到了形势,知道如果像瞿秋白和李维汉那样强硬对抗米夫,自己的地位也难以保全,因此,六届四中全会的最终决议是向忠发保留总书记职位,而王明则进入政治局成为常委,并主持日常工作,这一决议形成了新的党内格局,表面上向忠发仍是总书记,实际上王明主持日常工作。
1931年4月,特科行动队队长顾顺章的叛变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顾顺章对党中央的所有秘密据点和领导人住处了如指掌,他的叛变导致向忠发被捕,党中央名义上的领导人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王明作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人,自然而然地接替了总书记的职位,成为党内名义上和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
尽管王明成为了最高领导人,但实际上党的最高领导权仍掌握在共产国际手中,王明的权力和地位依赖于共产国际的支持,他的很多政策路线实际上是共产国际的指导思想在中国的体现。这些路线不符合中国的利益,在具体实践中被视为左倾或错误,但是这些路线符合苏联的利益啊,其根源在于共产国际的战略目标——保障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稳定和以苏联的利益,因此,王明的政策路线与共产国际的指导思想完全一致,源于他的地位和权力也完全依赖于共产国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