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去某地游玩,午餐时分找了家网评5分、排名第一的餐馆,价格不菲,味道一般。傍晚在街上随意转悠,走进一家小店,点了软兜鳝鱼、文思豆腐、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真材实料,口感极佳,价格低廉,服务周全,饭后想给店家来个好评,一看这家店的评分才3.7分,令人大跌眼镜。
浊醪粗饭赢得赞誉,雕蚶镂蛤却未得褒扬。同行的老谷说,有次去餐厅,结账时服务员送来一碟水果,随后拿起他的手机,两分钟搞定了百字带图好评。广告法中,禁止使用“最好”“最佳”“第一”等词语,给标榜吹擂、欺世盗名者设置了一道警示的鸿沟,虽有偷摸跨越的,但为常人所不为。靠吹嘘膨胀起来的东西经不起触碰。网上一边倒的好评,让人心里不免犯嘀咕,而在踩雷之后,更是要远远地躲离“第一”。
自古以来,好自我标榜的不少,但直白自夸的并不多。如战国宋玉借道邻家美女,“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用反衬手法旁敲侧击,显示自己不凡的风度。又如清朝王尔烈先抑后扬,“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用归纳法拐弯抹角地证明自己文章天下第一。放在今天,如果哪家店铺有此诙谐,倒也让人高看一眼。
20世纪80年代,“蛤蟆镜”从港澳地区传入内地,镜框下端有指甲般大小的贴纸商标,佩戴者宁愿遮挡部分视线,也绝不能撕掉。与此类似,进口的帽子、西装等上面缀饰的标识,也成为一种炫示。但当商标被我们称为Logo之后,慢慢发现价格越贵的商品、奢侈品,商标隐藏得越好,甚至完全没有Logo。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他的自传中写道,他房间没有什么家具,只有一块垫子,一张桌子,上面摆着一个十字架和一本书,有一把让我坐的凳子,壁炉上方是一幅画。为什么要写此场景?富兰克林说:“我将它作为又一个例证,说明维持一个人的生命和健康所需要的微乎其微。”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追求张扬炫耀,必被其累。而成大事者,内敛言简,守静天宁。
数月前,老同事谢兄的女儿参加真人秀节目,因为相貌平平,开始只是“重在参与”,不料一曲《挥着翅膀的女孩》,黄莺出谷,赢得满堂喝彩,后来连闯数关,名列前茅。平心而论,老谢女儿的获胜不是歌唱得如何好,而是普通相貌和天籁歌喉两相碰撞的结果。经典的电影编剧理论“人物弧光”认为:一个人最能打动人心的时刻,是在他身上发生剧情反转,观众看到人物超越事实的情景。如果是一个人风姿绰约、仪态万方地站在台上,你唱得好,大家会觉得理所当然;但看起来普通,唱得却极好,大家会感到你坚持不懈,殊为不易。没有高分的颜值,收获高分的青睐,这也是生活的辩证法。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告诫同学们不要只把精力过多地花在提高考试成绩上。因为原生态学生考试一般有七八十分,而要想得100分,需要付出几倍的努力,兀兀穷年,才能不出小错,但在此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容易磨灭学生的创造力。业界有一个“第10名现象”,即第10名前后的学生,在后来的工作中表现得出人意料的出色,更有可能成为栋梁型人才。相反,那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往往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就业、生活方面屡屡受挫。
英国诗人兰德晚年写过一首小诗《生与死》,其中两句是,“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表达了他淡泊名利、毫不张扬的高雅和甘于寂寞的志趣。老子则进一步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与客观对垒,不去角逐名利,而是按照规律做事,当你的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获得相应的地位,赢得人们的认可。前两天看到一篇写老一辈画家的文章,他们“大多脸皮很薄,或者不是脸皮的问题,而是他们的审美,不允许他们参与到厚颜无耻和自我吹捧中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已被淘汰”,阅读至此,深为感慨。问君胡能然,待以不争耳。这样的画家,其实已经被历史授予了金光闪闪的勋章。